當我們收到一個任務:下個月要跟總經理作一個產品規劃的專案簡報,而總經理比較注重營收、市占率、品牌形象,因此主管要求你針對這些內容作準備。 你很認真的準備了兩週,但因為總經理臨時有事,秘書通知你該會議將由副總代為出席。 簡報當天,你認真努力了一個月的營收、市占率、品牌形象等主題,副總絲毫不感興趣;副總只在意產品功能、專案時程、整體預算等這些實務上的工作內容,但你未多加準備。 主管對於會議結果很不滿意,你感覺很委屈,明明都依照主管之前要求作準備了,誰知道副總不在意這些?
發生了什麼事?你只在意一開始的計畫:『總經理比較注重營收、市占率、品牌形象』,忽略了『會議將由副總代為出席』這個變化。
你是否應該抱怨主管怎麼不跟你說副總是務實派的,所以簡報方向要改;還是應該自己主動去詢問這個變化是否應該調整計畫?
你只專注在執行計畫:『這個內容是主管要我做的,我要做好』;怎麼不去想:『主管要我做的,是把當天的簡報做好』。因此,換了受眾,怎麼可以不換素材?
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,就如同敏捷宣言提到的『回應變化重於遵循計劃(Responding to change over following a plan)』,我們在面對變化的同時,該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?
在職場常聽到這些:『當初不是這樣說的』、『這個你又沒說』、『為什麼又要改?』、『可不可以一次講完?』,總會覺得,都是別人的錯。但,這或許是別人面對變化所調整的計畫,他都可以回應變化了,為什麼你不行呢?
事前妥善的規劃很重要,但不代表規劃後就一昧的執行,直到做完為止。在這個過程當中,應該要適度的觀察,是否有任何因素影響到我們的規劃與成果,並且因應變化來調整計畫,才能產生最大的效益。
因應變化很重要,但不代表我們可以不作規劃、不作計畫,隨時隨地無章法的來調整,然後扣上一頂大帽子:『敏捷宣言說,回應變化重於遵循計劃。你不配合,就是不敏捷』。
若是這樣,你只會死的更慘。